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貴州|廣東|廣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龍江|江蘇|江西|吉林|遼寧|內蒙古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新疆|兵團|云南|浙江

首頁 > 健康醫(yī)療

梅雨季,如何無“濕”一身輕?
2024年07月05日 10:18 揚子晚報

  中醫(yī)的五行學說,建立了以五行為內核、五時五方為間架、五臟為中心的醫(yī)學宇宙觀。六月的夏季是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(jié),也是南方的梅雨季節(jié),具有高溫、多濕的特點,南京市中醫(yī)院中醫(yī)雜病(時令養(yǎng)生)門診宋瑩瑩主治中醫(yī)師提醒,此時要特別注意心和脾兩個臟腑。心對應的季節(jié)是夏,對應的五氣是暑;脾對應的季節(jié)是長夏,對應的五氣是濕。

  “長夏”作“農歷六月”解釋,最早見于《黃帝內經(jīng)·素問》。夏主心,配南方,屬火,相當于農歷四五月份,而長夏主脾,配中央,屬土,相當于農歷六月份。從時間來看,一年的中央為農歷六月,與土相配,正是夏季。

  從農業(yè)來看,這個階段正是植物瘋長的時節(jié),作物生長所依靠的條件正是土地,“長夏”的設立正對應著農作物生長規(guī)律。夏季雨水增多,空氣中濕度大增,因此,長夏季節(jié)對應的五氣是濕氣。

  暑邪,容易傷津耗氣,上擾心神,出現(xiàn)口渴引飲、唇干口燥、尿黃便干、心煩意亂等癥狀,甚至中暑。暑邪還容易夾雜濕邪,濕邪困脾,阻礙脾升胃降。由此可知,夏季養(yǎng)生重點是要清心解暑、健脾祛濕。

  中醫(yī)認為,“濕”為“六淫”之一,具有重濁、黏滯、趨下的特性,病程纏綿。濕邪分為內濕和外濕。外濕多因居住環(huán)境潮濕、涉水淋雨等外來的濕氣侵襲人體所致;內濕則是由于脾失健運、肺失宣降、腎失溫煦,導致水濕內生。因此,防治濕氣,既要預防外濕,也要防濕從內生。

  如何判斷濕邪?有以下特點和表現(xiàn):

  1.濕性重濁:濕邪致病在癥狀上具有沉重的特點,如:清陽不升,頭重如裹;肌膚不仁,關節(jié)疼痛沉重,或屈伸不利。

  人體分泌物、排泄物穢濁不清,如:面垢,眵多,頭發(fā)、面部出油,舌苔厚膩,小便渾濁,女性白帶過多等。

  2.濕性黏滯:分泌物、排泄物黏滯不爽,如:皮膚黏膩不干爽;大便排泄不爽,小便澀滯不暢,舌苔黏膩。

  3.濕性趨下:濕邪致病容易出現(xiàn)身體下部的癥狀,如:小便渾濁,大便黏,帶下多,陰囊潮濕、下肢沉重的表現(xiàn)。

  4.濕邪阻礙氣機:出現(xiàn)胸悶、胃脹、腹脹。食欲差等表現(xiàn)。

  5.濕為陰邪,易傷陽氣:出現(xiàn)怕冷、困倦乏力等。

  濕邪不僅有“內外”之分,還需分辨“寒”和“熱”的不同。專家介紹,“寒+濕”則為寒濕,舌象為舌體胖大,有齒痕,苔偏白膩、水滑。常伴有陽虛,多表現(xiàn)為怕冷、怕吹風、怕吃涼的東西;受涼之后易腹脹、腹痛;容易感冒流清涕;易患慢性鼻炎、過敏性咳嗽、哮喘或濕疹等。

  而濕熱則是“濕+熱”,舌象為舌質紅,舌苔黃厚或者黃厚膩。脾胃運化受阻,易出現(xiàn)口臭、大便黏滯不爽等;小便黃赤,顏色深;白帶量多色黃,外陰瘙癢;皮膚易生痤瘡、膿皰 ;口干、口苦、汗味體味大。

  通訊員 張明 張盼盼 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呂彥霖

  (揚子晚報)

責任編輯:王雨蜻

友情鏈接: 中國政府網(wǎng) 陜西省人民政府 陜西省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網(wǎng) 新華網(wǎng) 中央電視臺 央廣網(wǎng) 群眾新聞網(wǎng) 西部網(wǎng) 西安日報 華商網(wǎng) 西西新聞
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(wǎng)觀點。 刊用本網(wǎng)站稿件,務經(jīng)書面授權。
未經(jīng)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